2025年5月10日上午,光明日报文艺部文艺评论主任编辑牛梦笛应邀来到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在京津冀教师协同发展中心B座一楼圆桌会议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微短剧的创作生态、海外市场及未来趋势》的专题讲座。

音乐与影视学院教授陆长河主持本次讲座,戏文系主任孙书敏出席活动并致辞。牛梦笛首先回顾了中国微短剧的发展历程,她指出,早期的微短剧确实存在粗制滥造、内容低俗等问题,但随着行业规范和观众审美的提升,如今的微短剧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牛梦笛特别强调了金融逻辑在微短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微短剧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微短剧具有制作周期短、成本回收快的特点,这使其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她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微短剧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模式,包括平台分账、广告植入、IP衍生等多元化变现渠道。针对微短剧的艺术特色,牛梦笛重点剖析了“竖屏美学”,竖屏不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叙事革新。它创造了更加贴近手机用户观看习惯的视觉体验。她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竖屏拍摄如何提升观众的沉浸感。

关于长短剧并存的行业现状,她认为微短剧的兴起为整个影视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那些靠猎奇内容吸引眼球的短剧将逐渐被淘汰。牛梦笛特别强调,精品化是微短剧未来的必然方向。同时,她也建议创作者要注重提升剧本质量,在有限时长内讲好完整故事。

关于微短剧的海外拓展部分,她认为把握文化差异是出海成功的关键。在制作策略上,牛梦笛建议,通过本土化选角、精准的社交媒体投放,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作品品质。同时,她也强调了微短剧思维的重要性。
在互动环节,牛梦笛就创作方向、AI短剧、微短剧传播中国文化等问题给出建议,强调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不忘艺术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