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天津市中小学骨干师资队伍卓越师范工程音乐学科团队研修班第十课在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继续开展。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人文社科重点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谢嘉幸教授开展“ AI时代的美育回归与艺术教师的角色转型”专题培训,从理论架构到实践路径系统阐释了“以乐成人”的美育新范式,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指明转型方向。

培训活动中,谢嘉幸直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创造性“新质”。“教育不是知识灌输或单纯的潜能开发,而是师生共同收获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新质”成长观呼应了“让孩子创造着长大”的教育理念,强调音乐教育应从源头激发创造力,而非将创造置于成长之后。
谢嘉幸提出“三重路径”实施框架:其一,育人重“新质”:通过音乐活动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师生在合奏、创作等互动中生成新认知;其二,视学生为“待启宝库”,教师需以对学生的热爱为钥匙,挖掘每个个体的艺术潜能,凸显学生主体的无限可能;其三,尊重个体独特性:主张音乐教育应包容差异,拒绝“知识同步化”,让每个孩子的艺术表达都成为美育花园的独特花朵。

此外,讲座还通过直观的美育路径图,展示了“以乐入文”“以文入乐”与“以乐成人”的相互关联,倡导通过生活感受音乐在聆听中体验情感、在活动中参与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判断性思考、交往合作及创意能力等“5C”能力。

同时,AI技术如视频生成工具的出现,可能会倒逼音乐教育转向培养人类独特的直觉、创造力与逆向思维能力。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音乐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