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下午,音乐与影视学院举办艺术悦览讲堂第56讲。电影学著名学者包磊应邀来到会议中心中报告厅,开展题为《中国系列电影:从存在到演化》专题讲座,深度解读中国系列电影的发展脉络。本次讲座由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陆长河教授主持,出席活动并发言,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包磊围绕中国系列电影创作现状、概念界定、历史演进、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及与类型创作的关系展开。在创作现状部分,他以2025年春节档为例,指出该档期上映的6部影片中5部为系列电影,其中《哪吒2:魔童闹海》以154.46亿票房创纪录,占据春节档220亿总票房的绝大部分;同时提到2025年票房TOP20影片中,14部为系列电影,其中国产系列电影达10部,引发“中国电影为何在重要档期呈现系列化创作”的深度思考,并分享了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评论文章《将IP进行到底的喜与忧》中的核心观点,强调中国电影正经历美学革命,系列电影是市场容量的“试金石”。
在概念界定环节,包磊辨析了系列电影与续集、重拍片、三部曲、前传及衍生品的差异。他指出,续集强调线性叙事的时间接续与情节继承,如《小时代》系列;重拍片侧重对原有故事的重置与创新不足,如不同版本的《唐伯虎点秋香》《小城之春》;三部曲遵循“开端-发展-结尾”的三幕结构,以最后一部终止叙事,如《无间道》系列;而系列电影更倾向“松散同盟关系”,作品间叙事连续性较弱,时间先后顺序明确但无必然因果联系。同时,他反驳了“系列电影即电影类型重复”等观点,认为系列电影是融合工业、技术、美学、文化的话语实践,而非单纯商业行为。
回顾120年中国系列电影历史,包磊将其划分为多个阶段:二三十年代古装神怪武侠片系列是市场最成功阶段,以《火烧红莲寺》《乾隆游江南》等为代表,1929-1931年上海50余家制片公司拍摄400余部相关作品;1931年后受战争、政治影响,系列电影进入“潜行”状态,仅零星出现《王先生》系列等;新中国成立后至1976年,无产业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以工农兵类型片为主;1978-1989年新时期,娱乐片浪潮中出现《阿满喜剧》《东陵大盗》等系列化萌芽,但受语境影响未充分发展;1990-2001年,主旋律系列片如《大决战》系列成为重要实践;2002年至今,受益于加入WTO与院线制改革,中国系列电影重构发展,《英雄》《疯狂的石头》《我不是药神》等推动类型升级,叶问、狄仁杰、唐探等系列形成规模。

互动环节中,陆长河分享听课感悟,提出系列电影与IP、资本的关联等思考,现场氛围热烈。此次讲座不仅梳理了中国系列电影的发展脉络,更启发学生从多维度思考电影创作与市场的关系,为戏文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